又一家日系零部件厂商被转手出售! 汽车供应链整合加速
- 2025-07-11 07:14:10
- 442
动荡不安的汽车供应链,正在迎来新一轮重整。
本周,群创(Innolux,隶属于富士康)旗下子公司CarUX宣布,同意以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日本先锋公司(Pioneer),进一步扩充和强化CarUX的座舱业务产品线;按照计划,本次交易预计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完成。
在此之前,2024年3月,另一家日系传统巨头—松下控股株式会社与Apollo(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签订了松下汽车电子系统株式会社(PAS)的100%股权转让协议。
此外,今年6月,日本汽车零部件公司马瑞利(Marelli Corp,私募股权公司KKR控股,2019年被康奈可收购整合)宣布,已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目的是希望降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尤其是智能化赛道的公司规模持续提升。比如,德赛西威连续第五次上榜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2025年的营收规模排名相比2024年更是直线上升16位。
而作为日本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严重依赖丰田的电装,近年来也是业绩堪忧。数据显示,2025财年(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合并营收同比仅微增0.2%。
其中,在亚洲市场,电装的营收同比下降2.3%,营业利润同比下降8.1%;去年,该公司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子公司都纷纷开始裁员。电装预计,2026财年,其营收将同比下降1.6%。
目前,电装大约一半的收入来自丰田,其余收入来自本田、福特、通用等其他汽车制造商。在全球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中,电装的营业额规模仅次于博世,排在第二位,其中日本以外的海外市场营收占比超过50%。
事实上,这些处于困难境地的传统汽车零部件巨头,大多数仍徘徊于智能化、电动化的转型期。比如,日本先锋、松下汽车电子是几家日系车企的主力供应商,涉及传统娱乐主机、显示屏、汽车音响等产品线。
而近几年,随着智能座舱市场的快速变革,中国(以德赛西威、亿咖通等为代表)及欧美零部件巨头(博世、安波福等)快速抢占日系供应商份额。尤其是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不断优化供应链,加大中国本土供应商的占比。
以中国市场为例,事实上,在丰田本轮所推行的本土化研发策略中,与中国本土企业(包括车企、供应商)的技术合作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比如,在智能化方面,丰田、本田、日产在基础ADAS功能方面属于较早大规模配置的车企之一,但在以NOA为代表的组合辅助驾驶,则是行动迟缓。原因之一,就是日系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智能化转型上的落后。
对于此前主要服务日本、欧美车企的日系传统零部件公司来说,当下行业剧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以前,架构和功能定义,都是合资品牌从海外导入;现在,他们甚至要开始从中国学习技术。」
以德赛西威为例,该公司已经成为丰田中国市场的主要座舱信息娱乐系统供应商之一。此外,该公司还拿下了日系核心客户的智能驾驶业务项目定点,并在日本横滨成立了新研发中心。
此外,华为、Momenta等中国供应商也与丰田、本田、日产等传统日系巨头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领域达成量产合作。这背后,也来自合资品牌的中国股东方的压力。
为了应对挑战,去年,作为丰田在中国市场的合资车企之一,广汽丰田宣布将深度融合股东双方的优势资源,从过往单向输出“拿来主义”的合资1.0时代,迭代到双向赋能“融合共创”的合资2.0时代。
其中,广汽丰田全新新能源品牌铂智,率先升级电动化和智能化,包括高阶智驾、智能座舱、空气悬架、激光雷达等功能、硬件都将实现上车;此外,核心供应商也将开始全面本土化。
其中,在组合辅助驾驶部分,不管是入门级L2还是NOA,都已经被更换为中国本土供应商;而在关键的辅助驾驶芯片部分,更是采用了来自中国的爱芯元智解决方案。
东风日产相关负责人更是明确表示,未来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要实施本土化战略,“国内只要有成熟的我们就采用”。今年上市的日产N7车型,就是典型案例。
“现在中国发展速度非常快,车型变化的速度难以想象,和五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我们要采取本土化战略,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满足其需求的车型。”日产汽车CEO坦言。
此外,和欧美同行相比,日系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本土化更是不堪。时至今日,绝大部分日本公司在中国的分部,依然是日籍高管为主,对于中国市场的节奏把握存在严重滞后。
而这种供应链的危机感,也在倒逼日本车企尝试挽救。
本周,丰田采购负责人熊仓和生宣布,2025财年上半年将对零部件采购价格上调10%至15%。尽管没有指明是否涉及全球供应商,但该公司已经明确指出,日本本土供应链企业面临能源、原材料及人力成本持续攀升的压力。
公开数据显示,丰田与日本整个本土汽车供应链体系中约6万家公司有业务往来,年订单金额高达7万亿日元(约合3500 亿人民币)。有意思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以最及时的方式,在稳定的长期基础上提供尽可能好的产品“,也一直是丰田汽车公司采购部的使命。
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这并非简单的「做好人」,而是尽最大可能扶持本土供应链。要知道,日本本土老一代供应商(类似松下、先锋)已经日暮西山;而新一代供应商数量极少,并且融资活跃度极低。
即便是丰田的嫡系供应商,电装在智能化上也几乎被中国企业吊打。不管是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还是智能座舱系统,辅助驾驶软件算法、AI大模型,这些增量部件(软件),都毫无竞争力可言。
而长期稳定,一直是日系供应链的特色之一。而正是这种稳定的上下游合作关系(再加上复杂的资本关系),也让成本最优(并非质量最优,这一点也可以从近年来日系车企频频被爆出质量丑闻可见一斑)成为可能。
「做进去难,忠诚度高。只要你满足他的要求,基本不会换掉」,也是一直以来「非日系」供应商对日系车企的评价。然而,在遭遇电动化、智能化巨大变革的窗口期,这样的供应链玩法实际上已经不合时宜。
比如,以智能座舱为例,高通8155平台从2020年开始,依靠中国车企的强力助推,让NXP、英伟达、英特尔几乎放弃座舱市场。而日系车企直到2023年底才开始搭载上车。
如今,中国供应商和车企的竞争主阵地甚至已经直接跳过8295,开卷8397(AI算力高达320TOPS),还有定位于舱驾一体的8775。同时,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更是白热化。谁上谁下,往往就是一年时间。
事实上,由于市场白热化竞争和电动汽车产品力落后,2024年丰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仅为177.6万辆,同比下降6.9%,其在中国市场陷入了“油车难卖,电车难销”的困境。
今年开始,丰田陆续推出了搭载中国本土供应商智能化方案的新车。按照官方的说法,这是“必须从适应中国转变为被中国定义,以在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保持竞争力。”
而这也是智能电动市场,产品需求定义从传统海外车企转向中国车企的又一个实证。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这也将驱动中国本土供应商在下一代技术落地上的先发优势,并且进一步分化全球智能电动核心软硬件的市场格局。
上个月,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对外表示,自研的图灵AI芯片将集成到大众集团明年在华上市的部分新车型中。这背后的驱动力,正是来自于大众采购来自小鹏的整车电子架构。
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整车电子架构的代际差异,正是本轮零部件供应商洗牌的背后驱动力。如果说,日系车企仍停留在电子架构的1.0时代,欧美车企正在进入2.0阶段,那么,中国车企已经领跑3.0时代。
以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到今年第四季度,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舱驾一体搭载率将突破10%大关。除了特斯拉,其余均为中国车企的贡献。
- 上一篇:荔枝那么甜为什么吃出了低血糖
- 下一篇:教资面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