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井落幕, 创维接棒: 全球电视产业格局再重塑!
- 2025-07-09 23:00:45
- 417
2025 年 7 月 2 日,据日经新闻报道,已进入破产程序的日本船井电机在东京举行债权人会议,正式官宣将飞利浦品牌北美电视业务以及日本本土维修网络 “船井服务”,打包移交至中国创维集团手中。
根据双方达成的《转让协议》,创维将全面接手飞利浦品牌电视在北美的销售业务,包括与之相关的合同、资产和负债。同时,创维计划保留船井电机北美业务的相关员工,以确保业务的平稳过渡。此外,创维还将重新雇用船井电机旗下负责日本本土电视维修业务的子公司 “船井服务” 的人员,旨在利用这一团队的专业能力,支持其在日本市场的家电销售拓展。不过,船井电机日本国内电视的产销业务转让谈判未能成功,该项业务仍由船井电机保留或另寻买家。
这一交易不仅标志着创维在全球化战略上的重大突破,也为其在北美及日本市场的业务拓展奠定了新基础。陷入破产泥沼的日本船井电机(FUNAI ELECTRIC),其落幕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兴衰,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船井谢幕:百年荣光崩塌,日系电视余晖散尽
回溯历史,1961 年在大阪诞生的船井电机,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照亮了日本电子产业的黄金时代。从早期收音机的精研制造,到录像机领域的崭露头角,再到液晶电视转型的关键节点,船井电机一路高歌猛进。在 21 世纪初,它凭借与零售巨头沃尔玛的深度绑定,借助飞利浦品牌的强大背书,在北美市场势如破竹,巅峰时期曾强势占据美国电视 / 录像机组合市场半壁江山。2006 财年,其营收数字更是飙升至 3967 亿日元(约合 26 亿美元),“代工之王” 的美誉实至名归,令全球同行瞩目。
但繁华易逝,船井电机的衰落如大厦倾颓,迅猛且惨烈。2008 年,面对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掀起的低价风暴,船井电机管理层做出了一个改写命运的错误抉择 —— 毅然退出北美自有品牌市场,全身心投入代工业务。这一决策看似是战术性撤退,实则亲手斩断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利润空间如被利刃切割,从原本的 15% 骤降至 3% 以下,与中国品牌 8%-12% 的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到了 2024 年,船井电机在北美市场的份额仅剩可怜的 3%,在日本本土市场也仅存 5.6%,彻底沦为市场边缘的 “小透明”。
祸不单行,2023 年,船井电机高层再度犯下致命错误,将高达 300 亿日元(近乎半年营收总额)的巨额资金,贸然投入与主业毫无关联的脱毛沙龙业务。这笔非理性投资宛如一场豪赌,瞬间耗尽了企业的现金储备。紧接着,2024 年全球面板市场价格疯涨 30%,美国又骤然加征 21.4% 的高额关税,内外交困之下,船井电机因资金链断裂,被 461 亿日元(约 21.6 亿元人民币)的巨额债务彻底压垮,2024 年 10 月,无奈宣告破产,曾经的行业巨擘就此落幕。
在技术研发层面,船井电机同样陷入了 “躺平” 困境。曾经,其拥有的 12 项 Mini LED 核心专利(尤其是动态对比度算法,能显著提升暗场画面细节达 20%),是行业内领先的技术优势。但近五年间,公司研发投入占比从 5.1% 断崖式暴跌至 1.8%,创新的脚步戛然而止,再未诞生任何突破性技术成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创维集团坚定不移地将 5.2% 的营收投入研发,TCL 更是豪掷 6.8%,巨大的技术代差使得船井电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荡然无存。
随着船井电机的倒下,日系电视品牌在全球市场的辉煌彻底成为历史。从东芝被海信收购,夏普委身富士康,松下艰难剥离电视业务,到如今船井破产,日系电视品牌全球市占率已跌破 5%。曾经叱咤风云、垄断全球近半市场份额的 “日系军团”,如今仅剩下索尼在高端市场支撑大局,一个时代以如此悲壮的方式落下帷幕。
创维出击:精准布局,三重优势重塑行业格局
创维集团对船井电机核心资产的接手,绝非偶然的机遇垂青,或是一场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策划的战略布局,这一收购动作进一步提升创维电视在全球的竞争力。
在渠道拓展方面,船井电机与沃尔玛、百思买等渠道合作超 20 年,覆盖北美 1.2 万家零售终端,且其代工的飞利浦品牌在北美仍有 8% 的市场份额。创维通过接手飞利浦北美业务,可快速接入这些渠道,弥补自身线下零售短板。此前,创维海外营收占比仅 30%,且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拉美,北美市场渗透率极低。此次收购后,创维有望复制 TCL、海信通过并购快速崛起的路径,在北美市场实现销量跃升。
船井电机在日本通过山田控股独家销售 “FUNAI” 品牌电视,市占率达 5.6%。创维计划重新雇用船井旗下 “船井服务” 团队,借助其维修网络拓展日本市场,并可能设立日本法人实体。这一布局可与海信形成差异化竞争 —— 海信通过收购东芝电视主攻中高端市场,而创维或借力船井的渠道下沉至大众市场,同时利用日本本土团队提升品牌本土化运营能力。
技术融合层面,船井电机在电视领域拥有 12 项 Mini LED 背光和画质调校专利,这些技术可直接赋能创维的 QLED 产品线,提升高端机型的画质表现和能效比。例如,船井的 RGB Mini LED 技术可使色域覆盖达 97% BT.2020,反超同尺寸 OLED 电视的色域表现,同时降低功耗 30%,这对创维在高端市场与三星、LG 竞争至关重要。另外,创维正联合行业巨头京东方,全力推动 Mini LED 技术的标准化进程,这一举措得到了沃尔玛、百思买等行业渠道大佬的积极响应与支持,意味着创维正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向制定行业技术标准的更高维度迈进,掌握行业发展的话语权。
供应链整合上,船井电机曾是夏普的长期合作伙伴,负责代工飞利浦等品牌电视,其转让给创维的业务可能包含与夏普的采购渠道或产能分配协议。船井长期积累的供应链资源(如高端面板和芯片采购渠道),如船井与夏普、索尼等面板采购协议可帮助创维降低高端面板成本,帮助创维优化成本结构,强化 “技术普惠” 策略。
船井电机在泰国、印尼等地的代工厂与创维现有产能(如深圳工厂)存在协同空间。例如,船井为飞利浦代工的北美订单可转移至创维墨西哥工厂,规避关税压力。此外,船井的北美物流仓储体系(如与沃尔玛的 JIT 供货模式)可优化创维的库存周转率,预计可使北美市场运营成本降低 5%-8%。
2025 年第一季度,创维全球销售额占比 5.8%,首次超越索尼跻身全球前五,与 TCL(13.3%)、海信(10.9%)共同构成中国品牌 “三巨头”。收购船井后,创维在北美和日本的市场份额有望快速提升,进一步缩小与 TCL、海信的差距。例如,船井在北美 3%、日本 5.6% 的份额若完全整合,可使创维全球市占率提升约 1-2 个百分点,这也将加剧中国品牌内部竞争。
全球电视业格局改写,中国主导权再提升
创维接手船井电机电视资产的实质,是通过技术专利和渠道资源的整合,实现 “技术高端化” 与 “市场本土化” 的双重突破。这一动作若成功,将加速全球电视业从 “日韩主导” 向 “中国主导” 的格局转变,同时推动行业进入 “技术普惠” 与 “场景创新” 并行的新阶段。
技术路线分化:创维通过整合船井的 Mini LED 技术,可能进一步巩固中国品牌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全球 90% 产能由中国企业掌控)。这将加剧与三星、LG 的 OLED 阵营竞争,推动行业向 “Mini LED + 大屏” 的技术组合演进。
渠道权力转移:中国品牌通过并购获取海外渠道资源,正在改变全球电视业的分销格局。例如,TCL 通过收购汤姆逊、海信通过收购东芝,而创维此次借助船井进入沃尔玛体系,显示中国企业从 “代工贴牌” 向 “掌控终端” 的转型。
价格竞争加剧:创维在北美市场可能采取 “高端技术 + 中端定价” 策略,例如将 65 英寸 Mini LED 电视价格压至 4000 元区间,这将迫使三星、LG 调整定价策略,进一步压缩行业利润空间。在北美市场,一场激烈的 “价格战 + 技术战” 或将全面爆发,利润结构被重新洗牌,市场竞争格局愈发激烈。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电视品牌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实现了对韩系品牌的超越。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电视行业三大巨头 ——TCL 凭借华星光电牢牢把控中高端面板市场,海信通过激光电视实现差异化竞争,创维借助飞利浦品牌拓展中高端市场,形成了强大的 “梯度布局”。三大品牌协同发力,使得中国电视品牌全球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全球电视产业的权力重心将进一步加速向中国转移。
结语:从船井落幕到创维接棒,不仅是两家企业的命运交替,更是全球电视业版图从 “日系主导” 到 “中韩竞争” 再到 “中国引领” 的历史性转折。当中国品牌开始定义技术标准、主导供应链规则、重塑区域市场格局,一个由中国力量深度参与并引领的全球电视业新版图,正在这场变革中加速成型。这不仅是企业的胜利,更是全球产业重心东移的时代注脚,预示着电视业的未来,将由中国品牌书写更多新篇章。
- 上一篇:圣枪哥打了十年第一次要去了
- 下一篇:中美经贸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