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8 年, 你的上班路或许会在 100 米高空?
- 2025-07-11 00:31:33
- 957
据麦肯锡测算,全球主要城市居民平均每年花在通勤上的时间超过1000小时,相当于42天;而地面交通的效率还在以每年2%的速度下降。想象2028年的上海,早高峰时段,数百架搭载4至5人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在专用空中航道,有序地穿梭,从浦东到虹桥的通勤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2分钟。
这种被通俗地称作“飞行汽车”的交通工具,正从科幻电影走入现实——当城市空间,向空中不断地延伸之时,我们平日里习以为常的“距离”这一概念,将会被完全地重塑,这究竟会不会成为解决城市拥堵的最终方案呢?
技术解密:不只是会飞的汽车
飞行汽车(更专业的称呼乃是eVTOL),融合了直升机与电动汽车的技术精粹,其核心为分布式电推进系统。简单来讲,就是用多个,由电机所驱动的螺旋桨,来替代传统直升机的单个大旋翼,经由智能飞控系统,精准地控制每个螺旋桨的转速,以此实现垂直起降、悬停以及高速巡航。
与传统直升机相比,eVTOL 的优势显著:多个螺旋桨的冗余设计大幅提升安全性;纯电驱动实现零排放和低噪音(约 65 分贝,相当于正常交谈);智能化控制系统降低操作难度,为自动驾驶奠定基础。
波音公司首席工程师克里斯・雷蒙德表示:“eVTOL的革命性不在于会飞而在于将航空运输的便捷性与汽车的灵活性结合,这个时候通过电力驱动和自主飞行解决传统航空的高成本和高门槛问题。”
应用场景:不止于通勤
城市通勤领域:此前北京国贸至亦庄的30公里路程,在早高峰驾车时需1.52小时;如今亿航智能的EH216-S在测试中完成这段路程仅仅需18分钟,并且票价已然降到了出租车的2-3倍。新加坡已经开通了世界上首条商业化空中通勤航线,每天平均运送乘客200多人次。
紧急救援领域:之前在山区救援中,地面车辆难以抵达,而传统直升机又受限于地形与天气,这导致黄金救援时间常常被延误;现在Lilium的七座飞行汽车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救援演练中,成功地在30分钟内将医疗团队送达了原本需要3小时才能到达的事发地,其存活率提升的数据达到了47%。
物流配送领域:之前城市“最后一公里”配送受交通拥堵影响,时效性难以保证;现在Zipline的自动驾驶飞行系统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测试中,实现了日均300单以上的配送量,90%的订单在15分钟内送达,比地面配送效率提升5倍,且配送成本降低30%。
挑战与平衡:天空也需要规则
城市空中交通的发展,面临着比地面交通更为复杂的挑战。在技术层面,电池能量密度需再提升50%,方可满足长距离飞行的需求;于法规层面,全球尚未形成统一的空中交通管理标准,怎样分配空域资源,依旧是个难题;从社会接受度方面来看,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仅有38%的受访者称愿意乘坐自动驾驶飞行汽车。
应对措施已在推进:JobyAviation与美国FAA合作制定的eVTOL适航标准将于2025年生效;中国民航局已在深圳、武汉划定空中交通试验区;Volocopter通过10万余次试飞积累数据,提升公众信任感。
欧盟的“空中mobility”计划致力于打造,统一的欧洲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未来35年城市空中交通将经历这样的转变:2026年,全球20个超大城市,将建立空中交通枢纽;2028年,短途空中通勤票价,降至地面交通的1.5倍;2030年,形成覆盖城市及周边的空中交通网络。
一个新的观点觉得:飞行汽车的应用能形成规模,或许最先在二、三线城市出现。原因是这些城市的空中资源,相对来讲,更充裕;而地面交通的基础建设,相比之下,就比较薄弱。所以这些城市更易于接受这种新型的出行方式。这还有可能给城市的空间布局带来重新塑造的效果——要是通勤时间不再被距离严格限制了,郊区和市中心之间的房价差距,很有可能会明显地变小。
对个人来讲,这就意味着时间自主权有了极大的提升;对于城市规划者来说,空中交通或许能让那种“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模式得到缓解。但伴随而来的问题是:当天空已然开始拥堵之时,我们究竟又该往何处去呢?
- 上一篇:男子借万以贷养贷担保费高达万
- 下一篇:泡泡玛特创始人成河南新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