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万修底盘! 新能源车企正在吃"维修垄断红利", 修车爆炸谁背锅?
- 2025-07-22 19:35:45
- 261
新能源汽车最大的问题最近暴露了:一辆售价十多万的车,光修个底盘,官方报价就敢要六万多。
有人说,找第三方维修不就便宜了?可问题是,很多新能源车企通过技术手段限制第三方维修,一旦你去外面修,很可能就没了质保。
有专家直言:别看现在新能源汽车价格一降再降,车企其实正吃着 “维修垄断红利”。说白了,现在车卖得便宜,就是为了以后靠维修把钱赚回来。
但车企限制第三方维修,真的只是为了多赚钱吗?
和传统燃油车的机械结构比,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完全是另一套逻辑。大家都说新能源车加速快、精密性高、能量利用率强,这些优点都和三电系统的先进性分不开。
现在很多车企和电池厂商都在搞 “电池底盘一体化” 技术,虽然好处不少,但也带来了新麻烦。
如果三电系统是分开的,哪坏了修哪,相对简单;可一旦全集成到一起,维修复杂度就不是 “1+1=2” 那么简单了,简直是呈指数级上升。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三电分开时,拆底盘就是单纯拆底盘;可集成之后,拆底盘得先做高压断电,还得匹配数据、做好密封防护,一步都不能错。
这不仅对维修人员的技术熟练度要求极高,对工具、设备甚至维修环境都有严格标准 —— 毕竟都是高压电子设备,一个不小心短路或漏电,就可能引发触电、起火甚至爆炸,想想都让人后怕。
这就引出一个现实问题:如果你的新能源车底盘磕了一下,系统提示电池可能有问题,找厂家修嫌贵,于是选了便宜的第三方维修厂。
结果维修过程中出了严重事故,谁来担责?车主肯定觉得 “谁修的谁负责”;第三方维修厂可能会说 “这车本来就有隐患,得找厂家”;车企更委屈:“磕碰不是我弄的,维修也不是我做的,凭啥让我背锅?”
可不管最后谁来买单,车企都可能吃大亏。毕竟大家聊起这事,不会细究来龙去脉,只会说 “那个牌子的车不行,修的时候炸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车企限制第三方维修,确实有规避安全风险和责任的考虑。
但要说 “垄断维修只是为了担责”,那也太天真了,维修市场的利润实在太诱人。
有行业大佬预测,到2025年,乘用车售后市场规模能到2万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售后维保占15%,就是3000亿元;而这3000亿里,三电系统的维保又占10%-20%。这可不是小数目,换成谁都想分一杯羹。
在新能源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阶段,谁攥紧了维修渠道,谁就锁定了一笔稳定的现金流。更重要的是,用户的维保数据对车企来说,是仅次于利润的 “黄金资产”。
当车企掌握了你的全部维保记录、零件更换信息、车辆实际状况后,他们比你还清楚什么时候该推保养套餐,什么时候该卖升级服务,什么时候该推荐保险,甚至什么时候该回购你的二手车。
整个用车周期里能赚的钱,车企早就盘算得明明白白,用户的价值被挖得一干二净。责任难分清楚、利润又格外丰厚,这才是新能源汽车维修难、维修贵的根本原因。
要打破这种局面,光靠车企讲道德、市场自己调节,显然不现实,还得靠 “有形的手” 下场干预:一方面要保障用户的维修权,严惩车企滥用技术手段限制第三方维修的行为;另一方面,得牵头制定统一的维修标准。
联合车企、电池厂、维修协会和科研机构,定下维修技术规范、安全标准、诊断接口协议,还有关键零件的通用性标准,这是降低维修门槛、保障安全的基础。
同时,得建一个安全可控的车辆数据共享平台:用户同意后,合格的第三方维修厂能拿到必要的诊断数据,但必须保证数据安全和隐私;还要搞独立的维修技师认证体系,让第三方维修厂的技术和安全操作水平提上来。
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基本见顶,还想靠垄断维修筑 “护城河”,显然过时了。顽固派可能还在硬扛,但聪明的车企应该主动拥抱变革。毕竟用户买的不只是一辆车,更是一整套服务。
如果维修成了用户难以承受的负担,再炫酷的技术、再便宜的售价,也会在售后的困局里黯然失色。
- 上一篇:美抗议者问难道这就是
- 下一篇:陈赫炫耀衣服